医学心理学第四单元心身疾病讲义
第一节 心理应激与应对
(一)心理应激的定义
心理应激是人在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刺激构成威胁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的适应性反应。
引起心理应激的应激源包括
1.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生活事件、日常困扰、重大变故和文化冲突等。
2.职业性应激源 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常常由于人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而造成。不良作业环境、人际关系障碍、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也是重要的应激源。
3.环境应激源 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4.心理性应激源 如挫折与心理冲突。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造成动机行为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而延搁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1.积极意义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早年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丰富个体应对资源,提高在后来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更好地耐受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和致病因素的影响。人离不开刺激,适当的刺激和心理应激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2.消极作用 长期的或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引起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消极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
应激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发生的,塞里用一般适应综合征描述生理反应过程,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生活事件对人有不同的意义和刺激强度,其刺激强度以生活事件单位(LCU)为标志。当一个人所遇到的生活事件刺激过强、持续时间过久时,可引起疾病。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
2.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3.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
4.取得社会支持,利用各种有效的应对资源。
第二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症、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癌症、肥胖症等。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
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
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4.用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措施收效甚微。
第三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一)情绪与心身疾病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研究,已表明消极的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病程和转归都起着不良作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心理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心理丧失感引起个体的绝望和无助的情绪反应,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例如亲人死亡、工作的失败等。有人对新近居丧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观察。结果表明居丧的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
(二)人格与心身疾病
大量证据表明,什么人得病,什么时候得病,与人格因素有关。如重大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某人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泰然处之。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至少8种疾病诸如冠状动脉梗塞、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提出了关于特征性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特点的人会生不同的疾病。
1959年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等在对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A型行为类型”的人,认为这种行为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感型”。表现争强好胜、敌意和时间的紧迫感。
1976年美国一些学者,把182名被试按行为类型分为A、B、C三类,随访观察16年,研究了人格特征与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具有C型行为特征者患病率较高,而且患癌症者较多。
Thomas长期追踪观察了1337个医学生,发现;548个癌症患者有共同的人格特点,这些人在幼年时均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都特别敏感,并且内向、抑郁,他们在表面上似乎显得很高兴,实际上却隐藏着愤怒和失望。
(三)社会环境与心身疾病
1.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有关,而且受到社会的制约,特别是与社会变故,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有关。
Cassel总结了20个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在简单、安定的原始社会中的人们血压偏低,且不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但同一种族的人迁居到种族不同的工业化城市中,他们的血压会升高,而且还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高。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紧张的社会事件如战争、空袭、社会动乱可引起人们患各种心身疾病。例如二战期间德国士兵曾有整个连队突然患应激性胃肠溃疡的情况。当社会大动乱时,妇女月经失调的人数增多。
另外的调查还表明,在同一社会中不同时期的患病率也不同。例如50年前,高血压病患病率的男女之比为4:1。但近年来男女患病之比例逐渐接近,溃疡病约为3:2,而高血压病已无明显差异。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导致社会心理刺激增加的结果。
2.生活事件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Holmes和Rahe(1966)根据对500多人的病史分析和实验所获资料,编制了SRRS。此量表中的“生活变化单位”(LCU)代表相应事件在一段时间内经历的生活变化所要求的适应程度做出数量估计。例如,配偶死亡可以有100分。
有的学者得出下列主要结论:生活事件同疾病发生和加重有相关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如果LCU分数增加很多,一个人发生疾病和病感的可能性变大。例如一个研究发现,一年中,LCU超过300的人中第二年有75%的人曾感到严重不适、抑郁或有心脑血管病发作;而低于150的人中只有33%的人有类似情况
24年医师必过课程识别二维码报名
或加微信15682385872报名
- 02-23医学心理学第四单元心身疾病练习
医学心理学第四单元心身疾病练习,欢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