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第六单元输血讲义
概 论
输血曾经是促进外科发展的三大要素(麻醉、无菌术、输血)之一。输血作为一种替代性治疗,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 正确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合理选用各种血液制品,有效防止输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保证外科治疗的成功、病人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输血
一、 输血的适应证
(一)大出血
出血是输血的主要适应证,特别是严重创伤和手术中出血。
(二)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原则上应输给浓缩红细胞;低蛋白血症可补充血浆或白蛋白。
(三)严重感染
输血可提供抗体、补体等,以增强抗感染能力。对严重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低下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时,输用浓缩粒细胞,同时采用针对性抗生素,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四)凝血异常
对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手术前应输给有关的血液成分,如血友病甲应输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缺少症应输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制剂。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及其主要制品的临床应用
(一)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就是根据病情需要,有选择地提取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输给病人。成分输血有以下优点:
1.综合利用,节约血液资源 可将一袋全血分别制成浓缩红细胞和血浆,分别输给只需要输注红细胞或只需要输注血浆的病人。
2.制剂容量小,浓度和纯度高,治疗效果好。
3.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如血小板在特制的塑料血袋中,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5天,新鲜冷冻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1年等。
4.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是不均匀分布的,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
5.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使用成分输血,就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
(二)主要制品的临床应用
血液成分为细胞、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三大类。
1.血细胞成分 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类。
(1)红细胞制品 包括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
(2) 白细胞 主要有浓缩粒细胞,可用于治疗因粒细胞减少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
(3)血小板 适于治疗严重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输大量库血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血小板锐减,以及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
2.血浆成分 有新鲜冷冻血浆、普通冷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3.血浆蛋白成分 以血浆为原料,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加工而成的制品。目前外科应用的主要是白蛋白制剂,其他尚有免疫球蛋白和各种凝血制品。
安全输血
一、输血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一般是安全的,但有时可能出现各种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因此,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
(一)发热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先有发冷、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症状持续l5分钟至2小时后缓解,多数血压无变化。
1.主要原因 致热原、免疫反应、细菌污染和溶血。
2.治疗 发热反应症状出现后,要立即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
3.预防措施 严格消毒,采用无致热原技术。对经产妇或反复输血病人应输注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成分血(如洗涤红细胞)。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不常见,多在输入少量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以危及生命。
1.主要原因 抗原抗体反应,活化补体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所致。
2.治疗 首先应立刻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畅通,可用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止窒息。
(三)溶血反应
这是 最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症状是输入少量血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胸闷、头痛、休克、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溶血性黄疸等,可致死亡。术中病人最早的征象是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和伤口渗血。
1.原因 绝大多数是免疫性的,即输入AB0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少数是非免疫性的,如输入低渗液体、冷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
2.治疗 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即应停止输血,重新核对。治疗重点是:抗休克、保护肾功能、防治DIC。
3.预防 主要在于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核对,采用同型输血。
(四)细菌污染反应
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由于毒性小,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如果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则输入后,立刻发生休克和DIC。
1.原因 采血、储存过程中无菌技术有漏洞而致细菌污染。
2.治疗 中止输血,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3.预防 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检查制度。
(五)循环超负荷
心脏功能减退的病人、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病人(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输血过快或过量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可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发绀、咳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1.治疗 应立即停止输血,半坐位、吸氧、强心和利尿。无效者,四肢轮扎止血带,以减少回心血量。
2.预防 在于严格控制输血速度,严重贫血者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主。
(六)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其发生机制为供血者血浆中存在白细胞凝集素或HLA特异性抗体。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严重的双肺水肿及低氧血症,可伴有发热和低血压。预防在于不采用多次妊娠供血者的血浆输注。
(七)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由于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有严重免疫缺陷的受血者体内,输入的淋巴细胞对受血者的组织起反应。可以通过辐射去除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八)疾病传播
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HIV、布氏杆菌感染及梅毒、疟疾等。
(九)免疫抑制
输血可使受血者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下降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增加术后感染和肿瘤发生的几率。
(十)大量输血的影响
1.出血倾向 可因病人体内凝血因子被稀释、消耗引起。治疗可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补充有关血液成分,如新鲜冷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
2.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物质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大量含枸橼酸钠的血制品可引起暂时性低血钙。
3.低体温 可因大量输入冷藏血引起。
二、输血相关疾病
(一)输血及血液制品都可能传播疾病
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
1.病毒 目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 HIV、肝炎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等)、微小病毒B19(B19V)、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
2.细菌 经输血传播的细菌有:梅毒螺旋体、耶尔森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3.原虫 输用疟疾流行区献血者的血液或红细胞制品,有可能传染疟疾。
(二)预防传染病病原体经血传播的措施
1.输血传播传染病的原因
(1)筛检技术灵敏性、特异性的问题,使血液中的病毒漏检。
(2)病毒处于窗口期阶段,检测技术不能测出。
(3)许多已知病原体未能实施常规筛检。
2.预防措施
(1)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科学、合理使用血液。
(2)提倡成分输血,鼓励自体输血。
(3)提高对血液管理和输血工作的重视,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管。
(4)严格筛选献血者,大力提倡和鼓励自愿无偿献血。
(5)规范实验室血液筛查系统。
(6)应用高灵敏、高特异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尽早发现血液中的病原体。
(7)对血液实施病原体灭活处理。
24年医师必过课程识别二维码报名
或加微信15682385872报名
- 02-25血液系统第六单元输血练习
血液系统第六单元输血练习,欢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