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二单元血液讲义考试重点

日期:2023-02-23 人气:532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主要是NaHCO3/H2CO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2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形成

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清蛋白)

压力

大:300mOsm/(Kg·H2O)

小:1.3mOsm/(Kg·H2O)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 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 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运输O2、CO2
②缓冲血液pH值

3.生理特性:
①渗透脆性
概念: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指标:常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
正常值:0.42%NaCl:开始溶血;0.35%NaCl:完全溶血。
影响因素:衰老RBC>刚成熟RB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②悬浮稳定性
概念:RBC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 以第1小时末RBC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表示RBC沉降速度。
正常值:男:0~15mm/h, 女:0~20mm/h。
影响因素:血浆成分影响悬浮稳定性与红细胞无关。
1.白蛋白、卵磷脂可抑制红细胞叠连。
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促进红细胞叠连。
③可塑造变形性;
概念: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影响因素:与表面积/体积呈正相关;与RBC膜弹性呈正相关;与RBC内粘度呈负相关。
4.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生理学第二单元血液讲义考试重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促成熟因子:VitB12、叶酸生理学第二单元血液讲义考试重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x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

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生理学第二单元血液讲义考试重点血小板血栓生理学第二单元血液讲义考试重点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凝血时间:依方法而定。(凝血因子)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小血管收缩。
2.黏着、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
3.在血液凝固中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凝血因子,参与并加速血液凝固,完成生理止血。
4.凝血块儿中的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儿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凝血块更加坚实。
5.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抗凝

◇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清: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

◇凝血因子:
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Ⅳ、PF3外,余为蛋白质。
因子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
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
因子Ⅴ、Ⅷ为辅助因子。
因子Ⅷ、Ⅸ、Ⅺ缺乏分别引起甲、乙、丙型血友病。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比较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启动方式

参与的
凝血因子不同


全部来自血液


组织因子参与

速度


◇抗凝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①抗凝血酶Ⅲ:灭活Ⅱa、Ⅶa、Ⅸa、Ⅹa、Ⅻa
(与丝氨酸残基结合)
②肝素: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2000倍)。
③蛋白质C:1)灭活因子Ⅴ、Ⅷ。
2)限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结合。
3)增强纤溶。
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第四节 血型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反应: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意义:输血反应、血型鉴定。
1.ABO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A、B、AB、O

血型

红细胞上抗原
(凝集原)

血清中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O

抗A和B抗



2.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特殊情况:O型→其他型血,但必须缓慢、少量(<200ml)
3.交叉配血试验

4.Rh血型系统

2.意义:主要对Rh(-)的人而言,有一定危险性。
1)Rh(-)的人输血时

2)Rh(-)的母亲怀孕时

血型鉴定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

【答案】E

【例题】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
A.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B.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C.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D.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E.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答案】E

【例题】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 )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

【答案】B

【例题】A型血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人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
A.聚集 B.粘着 C.叠连 D.凝集 E.凝固

【答案】D

【例题】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 )
A.聚集 B.粘着 C.叠连 D.凝集 E.凝固

【答案】C

【例题】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
A.钙离子
B.无机离子
C.小分子物质
D.胶原蛋白
E.清蛋白

【答案】E

【例题】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
A.因子Ⅻ
B.因子Ⅱ
C.因子Ⅹ
D.因子Ⅲ
E.因子Ⅶ

【答案】A

24年医师必过课程报名

24年医师必过课程识别二维码报名

或加微信15682385872报名

您的观点
00
首页 电话 留言 社区
付款方式
×